十堰公布第三次文物普查13大發現(下)
欄目分類:武當文物 發布日期:2018-07-18 瀏覽次數:次
東風公司鑄造二廠前梁車間的一臺萬噸鍛壓機,現已被列入我市現代重要史跡。此設備1976年初在西德奧姆科 (EUMUCO)公司制造,1977年底投產使用,主滑塊行程次數32次/分鐘,主電機750轉/分鐘,設備自重12000噸。設備地上部分高度9.92米,上、下頂料頂出力60噸。該設備運轉良好,一直使用至今。
伽藍寺
伽藍寺外景
伽藍寺鐵鐘
伽藍寺位于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馬路村平頂山山頂,始建于清代。平頂山山勢較陡,山上綠色植被覆蓋,山腳南邊茅塔河流過,這里群山環繞,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該寺有300多年歷史,傳說這里供奉財神菩薩,因許愿靈驗而出名。由于戰爭動亂等原因,伽藍寺被完全破壞,至今仍有部分遺物散落民間,F存的伽藍寺是由當地村民搭建而成,小屋內供有幾尊佛像,屋前有一燒香臺。小屋正南大殿前有兩塊殘缺的飛檐,依稀可以看出它往年的壯觀。在伽藍寺外的山坡上,有一石臼,外徑70厘米,內徑43厘米,深32厘米。
廟埡陳氏老屋
廟埡陳氏老屋位于竹山縣得勝鎮廟埡村二組。為清代典型的居民建筑,目前主體結構尚存。面闊三間,其左側前部為后續建筑,正房二重天井院,側方為一重天井,大門為石構架,兩側為八字墻,已廢,尚存墻基,內部為抬梁式木構架。
柯家院古民居
柯家院古民居大門
柯家院古民居全景
柯家院古民居位于茅箭區茅塔鄉坪子村六組,屬近現代土木結構房屋,梁架基本保存完整,面闊三間,屋頂黑瓦,外側墻體為黃土夯筑,內部以木結構為主,外側有木墻板,飾有方格木窗,門楣上方有垂花。
該建筑屬個人所有,房屋依山傍水,門前有一條小河,河水清澈,環境清幽。由于該建筑較為別致,雕刻精細,保存較為完整,現已被列入市級重點保護民居。
洄水老巴崖古道
洄水老巴崖古道位于鄖縣胡家營鎮洄水村西北部,漢江南部老巴崖的絕壁上,北臨漢江,東接洄水溝谷地,西連蝴蝶山西部的太子坡。古道蜿蜒崎嶇,狹窄艱險,荊棘叢生。
洄水老巴崖古道是一條人工開鑿的線路,呈梯階狀,至今保留數百條,高低起伏,東西綿延約1公里。東段低,西段高,高低落差近100米。
據同治版 《鄖縣志》記載,古道開鑿于清代,將漢江南岸蝴蝶山兩側的洄水村和凍青村連接起來,至今仍是江邊居民的主要交通路線,其東端至洄水溝口。目前,該遺址已被當地政府納入重點保護對象。
曲遠渠

曲遠渠石刻
曲遠渠石碑
曲遠渠位于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店村一組、二組,修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李豐仁主持修建,工程師潘范五設計。 曲遠渠全長15公里,渠首為青曲鎮尖圪塔村王家埡子,渠尾為曲遠河店村七組西河,堰渠寬190厘米,堰渠墻體高90厘米,下寬90厘米,上寬60厘米。泄洪橋為青石鑿成,長260厘米,寬120厘米,一頭連接山體,主要用于排泄山上洪水。石碑、石刻原為一處,后因石碑倒塌,1989年當地村民將石碑重立于曲遠河店村二組,石刻高170厘米,寬90厘米,上刻 “衣會”、 “潘范五”。石碑高170厘米,寬80厘米。曲遠渠現主要用于灌溉。
相關鏈接
我市三次文物普查
第一次文物普查
十堰第一次文物普查于1956年開始,1960年結束。考古工作者以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為重點開展工作,發現了鄖縣大寺、青龍泉,均縣朱家臺,鄖西庹家灣等文物點。
1973年至1975年,湖北省博物館在鄖縣磚廠分別發掘了唐濮王李泰和其子李欣墓,1985年又發掘了李泰妃閆婉墓和其次子李徽墓。
第二次文物普查
十堰第二次文物普查 (復查)于1981年開始,1983年8月結束。發現了房縣樟腦洞遺址、丹江口市石鼓舊石器時代遺址等649個文物點。
1989年5月和1990年6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掘出兩具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鄖縣人”頭骨化石。 這一發現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是人類起源亞洲說的重要證據。
上世紀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鄖縣青龍山一帶發現了2000多枚恐龍蛋化石群,經專家鑒定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距今6700萬年至13500萬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恐龍蛋化石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群落。1997年,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遺跡保護區被列為國家一級地質遺跡保護區。
第三次文物普查
十堰第三次文物普查于2007年3月開始,經過近三年的田野調查,共發現各類文物點3549處,其中古遺址944處、古墓葬1032處、古建筑989處、石窟寺及石刻24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19處,其它125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2900處,與第二次文物普查記錄的649處文物點相比,增加了近5倍。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strlover.cn
